宋太祖皇陵发现王羲之巨幅书法,2000余字超过10米长,保存完好、一字不缺!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8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说到宋代的丛帖,大家能想到的是《淳化阁帖》《大观帖》《绛帖》《宝晋斋法帖》等,它们名气大、地位高。不过,有一部法帖比它们更早、选帖更精、摹刻更准,还被学界誉为《淳化阁帖》的“母本”,它就是《澄清堂帖》。

图片

这部作品本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“随葬品”,北宋末年时永昌陵被盗,此作流入民间,南宋时被收藏家施宿所得,他在“澄清堂”内精心修复并装裱,故而得名《澄清堂帖》。此后,这件作品递藏有序,先后归贾似道、鲜于枢、项元汴、梁清标、翁方纲、王文治、何绍基、吴昌硕、潘奕隽、利荣森所有。

图片

上世纪70年代,利荣森将《澄清堂帖》捐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,被誉为“北山十宝”之首,也是国家认定的“珍贵古籍”。这件作品所收王羲之法帖超过60件,且真实可信、来历清晰,《淳化阁帖》第六、七、八三卷正是以此作为母本编纂的。

图片

《澄清堂帖》极具传奇性,当年南唐后主李煜感慨王羲之真迹散落,于是命臣子多方寻找,最后找到了100多件,经过他与群臣的鉴定、遴选,最终将其中60件合为一册、摹刻上石。后来,原稿毁于火中,所幸初拓本流传下来。

图片

南唐灭亡后,此作被收进汴梁内府,赵匡胤深爱之,效仿唐太宗,将《澄清堂帖》陪葬,直到北宋末重见天日。《澄清堂帖》全卷一字未损、完完整整,超过2000字,展开长度达到了10多米,何绍基盛赞它:“于淳化、大观、绛、潭、太清楼诸拓为远胜也。”

图片

王文治则认为,正因为有此作,纯正的魏晋笔法才得以流传到今天:“右军草书一册,当是淳化阁所摹,毫芒飞动,使转纵横,晋人神韵,赖此以传。《大观》虽工致过之,精气弗及也。此种宋刻宋拓之右军书,真世间稀有之宝!”

图片

《澄清堂帖》以行书、行草、大草为主,米芾言“草书若不入晋人格,辄徒成下品”,如果我们将此作临摹通透,也就“直入魏晋”,学到纯正的笔法了。相较于《淳化》《大观》等,《澄清堂帖》优点很明显。

图片

一是字口清晰、笔痕立体感足,石化痕迹自然,细节处纤毫毕现,没有沾染上枣木气,能直观的“透过刀痕看笔痕”;其二是选帖求精不求多,相比于伪帖较多的《淳化》,临摹此作不用担心被误导;三是气韵更为生动自然,字与字的衔接到位,笔势贯通,俨然与墨迹无二。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